TEACHERS
GALLERY
PRICING
SIGN IN
TRY ZURU
GET STARTED
Loop
Audio
Interval:
5s
10s
15s
20s
60s
Play
1 of 37
Slide Notes
Download
Go Live
New! Free Haiku Deck for PowerPoint Add-In
大乘淨土法門 4. 淨土抉擇
Share
Copy
Download
0
5
No Description
View Outline
MORE DECKS TO EXPLORE
PRESENTATION OUTLINE
1.
大乘淨土法門:
依大乘正行(五戒、十善、三福業、四諦、緣起、三學、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六度、四攝、百八三昧⋯)- 緣,發願(淨土信願)- 因,求生淨土(彌勒內院、未來彌勒淨土、西方阿彌陀佛淨土、東方阿閦佛淨土⋯)- 果。
Photo by
Luigi_Alesi
2.
淨土的仰信:《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p. 491-493
十方現在的他方淨土,是大乘的重要部分。釋尊當時的印度,摩竭陀(Magadha)與跋耆(Vṛji),摩竭陀與憍薩羅(Kośalā),都曾發生戰爭。釋迦族(Śākya)就在釋尊晚年,被憍薩羅所滅。律中每說到當時的饑荒與疫病。這個世界,多苦多難,是並不理想的。
Photo by
Jeffrey Workman
3.
面對這個多苦多難的世界,而引發嚮往美好世界的理想,是應該的,也是一切人類所共有的。佛法的根本意趣,是「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重視自己理智與道德的完成。到了大乘法,進一步的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在佛法普及聲中,佛弟子不只要求眾生自身的清淨,更注意到環境的清淨。淨土思想的原始意義,是充滿人間現實性的。
Photo by
Kalen Emsley
4.
輪王是以正法——五戒、十善的德化來化導人民,使世間過著長壽、繁榮、歡樂、和平的生活。佛教一向推重輪王政治,在這樣的時代,又有佛出世,用出世的正法來化導人間。理想的政治,與完善的宗教並行,這是現實人間最理想不過的了!釋尊與彌勒佛,同樣是佛而世間的苦樂不同,這是什麼原因呢?
Photo by
v2osk
5.
釋尊的生在穢惡時代,是出於悲憫眾生的願力,願意在穢土成佛,救護眾生脫離一切苦:這是重在「悲能拔苦」的精神。彌勒是立願生在「佛剎莊嚴、壽命無數」的世界,重在慈(彌勒,譯為「慈」)的「施與安樂」。至於成佛(智證)度眾生,是沒有不同的,這是法藏部(Dharmagupta)的見解。說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以為:「慈氏菩薩多自饒益,少饒益他;釋迦菩薩多饒益他,少自饒益」
Photo by
Cris Tagupa
6.
釋尊與彌勒因行的對比,釋尊是更富於大悲為眾生的精神。所以彌勒的最初發心,比釋迦早了四十餘劫,而成佛卻落在釋尊以後。這顯得大悲苦行的菩薩道,勝過了為「莊嚴佛剎、壽命無數」而發心修行。這一分別,就是後代集出的《彌勒菩薩所問(會)經》所說:「彌勒菩薩於過去世修菩薩行,常樂攝取佛國,莊嚴佛國。我(釋尊)於往昔修菩薩行,常樂攝取眾生,莊嚴眾生」[6]:開示了信願的淨土菩薩行,悲濟的穢土菩薩行——二大流。
Photo by
zbigphotography (1M+ views)
7.
《華雨集》(二),中編「大乘佛法」,第五章,往生極樂淨土,pp.215-237
菩薩在發心修行的過程中,不退菩提心(bodhi-citta)是最重要的。於菩提心得不退轉(avivartika),才能不斷進修,成就佛道。如退失了菩提心,那就是退轉——退入二乘,或退在五趣生死,那就不能成佛了。
Photo by
Mèng Jiǎ
8.
可是菩薩道廣大難行,容易退失,非怯劣眾生所能成辦,所以經說「往生淨土」的易行道。中國佛教界,說到「淨土」,似乎就是西方極樂世界;說到「往生」,就是往生西方——這表示了中國佛教界,對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信仰的普遍、深遠。如依「大乘佛法」來說,十方的清淨國土,是無量無數的。「往生」,是死此往彼的一般用語,如往生天上、往生地獄。以「往生淨土」來說,「十方淨土,隨願往生」[A20],所以也並不等於往生西方極樂國土。
Photo by
Dennis Buchner
9.
然往生西方極樂,在大乘經中,有它獨到的意義,這才會形成中國淨土宗那樣的盛況。
十方的淨土雖多,然專說淨土的經典,並不太多。主要是東方不動——阿閦(Akṣobhya)佛的妙喜(Abhirati)淨土,西方阿彌陀(Amitābha)佛的極樂(Sukhāmatī, Sukhāvatī)淨土。大乘經中,說到這東、西二佛與二淨土的非常多,可說二淨土是旗鼓相當。
Photo by
Johny Goerend
10.
但說東方阿閦佛土的,僅有《阿閦佛國經》一部(二種譯本),而說西方阿彌陀佛淨土的,有三部經,更多的譯本。差別的理由何在?阿閦佛淨土是重智證的甚深行,阿彌陀佛淨土是重信的易行道;在通俗普及的情況下,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淨土的法門,當然要比阿閦佛淨土法門盛行得多了。其實,在中國佛教界,阿閦淨土法門,可說已經忘失了。
Photo by
Alessa Ciraulo
11.
事實上,往生淨土品位的高下,由於生前的施、戒、慈、慧等功德的不同;而念佛多少能往生阿彌陀佛土,論理是不能限定時間的。如《佛說阿彌陀經》(大正一二.三四七中)說:
「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淨土的依正莊嚴),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Photo by
cold_penguin1952
12.
念佛而能往生極樂淨土,是要「專念」、「繫念」的,而時間不一定。「若」是不定詞,也許一日(夜),或者二日、三日,能念到「一心不亂」(avikṣiptacitta——心不散亂的意思),就能臨終往生。事實上,有的一日、半日就可以,有的一年、十年了,還是不能「心不散亂」。總之,以念得「心不散亂」,為往生西方極樂國土的主要條件;而往生品位的高下,以生前的德行而差別。
Photo by
¡arturii!
13.
念(smṛti),是憶念、繫念。念為定(samādhi)所依;「心不散亂」,雖還不是達到禪定,但念到心無二用,淨念相續,心中唯有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的一念了。念是內心的憶念、繫念(可通於稱名、觀相),並不等於我國佛弟子所想像的口念(因而造了個「唸」字)。然口稱佛名,內心同時憶念,依稱名而導入「心不散亂」,那就是「稱名念佛」而可以往生極樂了。
Photo by
¡arturii!
14.
大本《阿彌陀經》的專念、憶念,是不限於稱名念佛的。小本《阿彌陀經》說「執持名號」,名號的梵語為 nāmadheya,所以是重於「稱名念佛」的。不知為什麼,玄奘譯 nāmadheya 為「思惟」,也許是不滿當時提倡的口頭散心念佛,而故意改為「思惟」吧!依上來所說,可見「一心念乃至十念」,是內心不散亂的念。
Photo by
kuddlyteddybear2004
15.
往生淨土的抉擇
這裡要論究幾個問題。一、往生極樂國土的,有沒有聲聞(śrāvaka)與緣覺(pratyaka-buddha)——二乘?世親(Vasubandhu)的《無量壽優波提舍願生偈》說:「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1]這是依三十六願本說的,如說:「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眾生令生我剎,雖住聲聞、緣覺之位,往百千俱胝那由他寶剎之內,遍作佛事,悉皆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Photo by
lihue1946
16.
這是說:極樂國土中,現住聲聞、緣覺位的,到處去作佛事,是一定要成佛的。然四十八願本中,雖說到沒有女人與六根殘缺不全的,卻明白說:極樂世界的聲聞與緣覺,數量是多得難以了知的[3]。在古譯二本中,處處說到「諸菩薩阿羅漢」。經說出入不同,是淨土思想的先後不同。早期的大乘經,說大乘法而含容二乘,如《般若經》「為諸菩薩摩訶薩眾宣示般若波羅蜜多」[A23],又說「或聲聞地,或獨覺地,或菩薩地,皆於般若波羅蜜多,應常聽聞,……如說修行」
Photo by
Luigi_Alesi
17.
《佛說舍利弗悔過經》,是大乘的易行道,而經上說「欲求阿羅漢道者,欲求辟支佛道者,欲求佛道者」,都應日夜六時,向十方佛懺悔、隨喜、勸請,而迴向眾生成佛道[5]。發願往生極樂淨土,是大乘法,卻又說極樂國有無量無數阿羅漢。從佛法發展史來說,這是「大乘佛法」初興,傳統的聲聞教團強固,所以採取含容二乘的立場——阿羅漢是究竟的,但也應學習大乘,淨土中也有阿羅漢。
Photo by
Pietro De Grandi
18.
等到大乘佛法興盛,信眾增多,那就要說二乘不究竟,二乘不生淨土,再就二乘也要迴心成佛了;對於淨土中的阿羅漢,要解說為佛、菩薩的示現了。這樣,遲出些的四十八願本,說三輩往生,都是發菩提心的;《阿彌陀經》說「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6],是合於大乘淨土法門發展傾向的。
Photo by
Kalen Emsley
19.
第二問題是:有罪業的,能不能往生淨土?約現生說,從少到老,人那裡會沒有過失呢!善業與不善業,一直是不善業強就墮落,善業強就上升,在此消彼長、此長彼消的狀況中。古譯二本,似乎沒有提到這一問題,只是通泛的說五戒、十善,說要有怎樣淨善功德,依功德而分三輩往生的高下。「佛法」一向說有業障,是障礙佛法進修的,所以四十八願的晉譯本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Photo by
Squirmelia
20.
唐譯本作:「唯除造無間惡業,誹謗正法及諸聖人。」[7]五逆即五無間罪,是「佛法」所稱為業障的。「大乘佛法」興起,說誹謗大乘正法的罪業,極重極重;隋、唐所譯經本,每增列誹謗聖者。依四十八願本說,造五無間罪及誹毀大乘的,即使發心念佛,也為惡業所礙而不能往生。但《觀無量壽經》說三品、九生,下品三生都是造有惡業的。下品上生是「作眾惡業」而不謗大乘的;下品中生是「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
Photo by
amirygh
21.
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下品下生是「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8]。這樣的惡業重大,也有往生淨土的可能。從所犯的罪業來說,是聲聞佛教所說的罪業,就是一向不知或不信佛法,或知有佛法而不知有大乘佛法者所作的惡業。所以「命欲終時,遇善知識」,在最迫切的重要關頭,知道大乘淨土法門,就能至心歸向,不墮落而往生極樂。
Photo by
Blake Richard Verdoorn
22.
「佛法」不是也說濫殺行人的惡賊鴦掘魔羅(Aṅgulimāla),一聞佛法,就證入聖果嗎?如平時知道阿彌陀佛(Amitābho Buddhaḥ),知道往生極樂,以為只要信仰,不分持戒犯戒、作善作惡,依阿彌陀佛的悲願,都可以往生極樂,那是顛倒解義,自誤誤人了!
Photo by
Simon Berger
23.
三、念佛能否即生往生?如《稱揚諸佛功德經》說:「其有執持斯佛名者,復勸他人令使誦持,增益功德,必當得往生此佛國,求最正覺,立不退轉,疾成不久。」[9]執持佛名號的易行法門,主要能懺除罪業,得陀羅尼(dhāraṇī),往生清淨佛土,不退轉於無上菩提。念佛名號而求生淨土,在「大乘佛法」中,可說是十方一切佛所共的。重信心的大乘易行道,經典不少,流通極廣,到底為了什麼?
Photo by
Vincent van Zalinge
24.
「大乘佛法」主流,是甚深廣大的菩薩道。菩薩發大菩提心,凡是有利於眾生的,沒有不能施捨的,沒有不能忍受的。菩薩行難行大行,而能歷劫在生死中利益眾生,菩薩實在太偉大了!但由於法門是「甚深難行」,眾生的根性又是怯劣的多,所以嚮往有心,而苦於修行不易。深感自己的業障深重,即使發心修行,也容易退失,這所以有念佛方便的易行道。
Photo by
scrappy annie
25.
如《十住毘婆沙論》所說《寶月童子所問經》的十方佛名;還有「阿彌陀等佛,及諸大菩薩,稱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轉」[10]。這樣的「稱(十方佛及菩薩)名一心念」,就能得不退轉嗎?「求阿惟越致(不退轉)地者,非但憶念、稱名、禮敬而已。復應於諸佛所,懺悔、勸請、隨喜、迴向」;「能行如是懺悔、勸請、隨喜、迴向,福德力轉增,心亦益柔軟,即信佛功德,及菩薩大行」。
Photo by
Trey Ratcliff
26.
由此能引發悲心、慈心,進而能修行施、戒等波羅蜜——菩薩的大行難行[11]。龍樹(Nāgārjuna)的《十住毘婆沙論》,立難行與易行二道,然所說的易行道,是通於諸佛菩薩的;有二行差別,而終歸於菩薩道的正方便,六度等難行大行。無著(Asaṅga)的《攝大乘論》,立四種意趣,解說經說的意趣所在。第「二、別時意趣。謂如說言:若誦多寶如來名者,便於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又如說言:由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
Photo by
Onasill - Bill - Temporarily Closed
27.
世親(Vasubandhu)解說別時意趣為:「謂此意趣,令嬾惰者,由彼彼因,於彼彼法精勤修習,彼彼善根皆得增長。此中意趣,顯誦多寶如來名因是昇進因,非唯誦名便於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如有說言:由一金錢,得千金錢。豈於一日?意在別時。由一金錢是得千因,故作此說;此亦如是。由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當知亦爾。」這是說:由稱名、發願,能得不退轉,能往生極樂國,是說由此為因,展轉增長,才能達到,而不是說稱名、發願就已得決定、已能往生。
Photo by
Trey Ratcliff
28.
這一解說,與龍樹《十住毘婆沙論》所說易行道展轉引入六度大行的菩薩道,意趣相合。不過,《十住毘婆沙論》說「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的難行),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分明的說有二道差別。《大智度論》也說:「菩薩有二種:一者、有慈悲心,多為眾生;二者、多集諸佛功德。樂多集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好多為眾生者,至無佛法眾處,讚歎三寶之音。」
Photo by
UGArdener
29.
這也分明說菩薩有二類:一是慈悲心多為眾生的,多去沒有佛法處化導(成佛也就願意在穢土);一是樂集佛功德的,就如往生極樂見阿彌陀佛的一類。所以,易行道應有通別二類,在通泛的稱十方佛(阿彌陀等)名外,更有特殊的易行道,就是念佛發願往生極樂的法門。《大乘起信論》(大正三二.五八二上、五八三上)也這樣說:
「若人雖修行信心,以從先世來多有重罪惡業障故,……有如是等眾多障礙,是故應當勇猛精勤,晝夜六時,禮拜諸佛,誠信懺悔、勸請、隨喜、迴向菩提。」
Photo by
Onasill - Bill - Temporarily Closed
30.
「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
Photo by
Cosmic Timetraveler
31.
所引《大乘起信論》文的前一段,為了消除修行過程中的障礙,修禮佛、懺悔、隨喜、勸請、迴向,合於念佛等能消多少劫罪業的經說。依此而能信心成就、進修六度等,與《十住毘婆沙論》的易行道,完全同一意趣。但在佛前懺悔等,也可為往生極樂國的方便,如〈普賢行願品〉的十大願,導歸極樂。這是一般大乘經義,通於念一切佛(也通於念阿彌陀佛)。
Photo by
njj4
32.
依大乘通義,《大品般若經》說:「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眾生,聞我(佛)名者,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欲得如是等功德者,當學般若波羅蜜。」[16]《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說:「若有眾生,已聞、今聞、當聞釋迦牟尼佛名者,是諸眾生,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所說的不退轉,是「彼諸眾生,種菩提種子,漸次增長,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腐敗,不可毀壞。」[17]與《攝大乘論》的別時意趣相合,也就是念佛不退轉的一般意義。
Photo by
Gavin McGruddy
33.
《大乘起信論》文的後一段,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與從易行而引入難行菩薩道不同,是特殊的易行道。阿彌陀佛因地發願:「令我為世雄,國土最第一,其眾殊妙好,道場踰諸剎。」[18]極樂的國土,可以適應「其心怯弱,……懼謂信心難可成就」[A24]的眾生,因為生到極樂,一定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Photo by
Jade Seok
34.
依此,世親造《無量壽優波提舍願生偈》,立五念門,往生極樂而淺深不同。第三「作願門」,是「一心專念,作願生彼,修奢摩他寂靜三昧行」[A25],那是與定相應的念佛。第二「讚歎門」(是「稱如來名,依如來光明想修行」)[A26],與第一「禮拜門」,雖沒有得定,也一定「心不散亂」(如「讚歎門」已修如來光明想——勝解觀了)。第四「觀察門」是智慧相應的,從事相觀到「第一義諦妙境界」[A27]。由於修行不同,往生極樂也淺深不同,
Photo by
Morgane Le Breton
35.
往生極樂國,是殊勝的易行道,不是為了享受安樂,而是修習佛道。在那邊修行,不會退落,一定能得不退。如阿彌陀佛,為大眾「廣說《道智大經》」[23];「諸菩薩皆悉卻坐聽經,聽經竟,即悉諷誦通(利),重知經道,益明智慧」[24],不斷的上進。《阿彌陀佛經》說:「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Photo by
neajjean
36.
往生極樂國土,是為了精進修菩薩道;淨土中沒有障礙而容易修行,所以是易行道。如以為往生極樂就永遠享福;或以為一生極樂,生死已了;或者想像為往生即是成佛——以往生極樂為目的,而不知從此正好修行;這些誤解往生極樂的,還能說是大乘的巧方便嗎?
Photo by
moiggi.interactive
37.
真發菩提心,依大乘正行求生淨土。不是為了自己的安樂,是為眾生而求生淨土,這樣的願心與正行才是大乘淨土法門的真義。
Photo by
psyberartist
Jamie Huang
×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