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f 23

Slide Notes

DownloadGo Live

何去何從?

No Description

PRESENTATION OUTLINE

何去何從?

Photo by Bilal Kamoon

未知生,焉知死?死是必然的,早晚而已。死後的歸宿,依經上説,就是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説:「有海無邊際,世間多憂苦,流轉起還沒,何處是依怙?」

Photo by Billy Huynh

不管有沒有宗教信仰,死之前的生,如何好好的活,這是一個大問題。所以,許多宗教認為,人的未來歸宿是取決於這輩子的所做所為。如何好好的活,是我們探討的主要問題。

Photo by Ryan Hutton

如何活的好,活的有意義呢?簡單的説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且要內化成習慣,這就是戒,梵語音譯為「尸羅」。不斷地行善,成為善的習性,稱為「尸羅」。

《大智度論》卷13釋「尸羅」云:尸羅(秦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羅,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羅。尸羅是善的習性,故説「好行善道」;防護自心,不起惡念名「不放逸」。

Photo by Jeremy Thomas

自己活的好,就沒事了嗎?在這人與人關係密切的現代社會,這幾乎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孔子説:「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Photo by Diego PH

上面的經典名句,出自《論語·雍也》,是孔子回應學生子貢如何實行「仁」德的話。全句的意思是:自己想做好立身處世的修養,也想幫助別人能做好立身處世的修養。想自己能夠通達事理、達成目標,也想讓別人能夠通達事理、達成目標。

這種將心比心,不僅自己好,也要別人一起好的心態,在重視「仁」德的中國儒家與印度佛教,強調「慈悲」的大乘思想,如出一轍。真的可以説是英雄所見略同。

經上説:「菩薩但從大悲生,不從餘善生。」明顯的表現出佛教慈悲為懷的濟世精神。所以,自己好,更要一切眾生都好,這樣子自然就會持戒了,也才是真正的行善。

大乘佛教的菩薩道對於自利與利他的看法如何?
在《大品般若經》卷26,〈平等品第86〉云:是菩薩摩訶薩為是眾生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從初發意已來,所有布施,為一切眾生故。乃至有所修習智慧,皆為一切眾生,

不為己身。菩薩摩訶薩不為餘事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為一切眾生故。
《大智度論》卷95 對上面所引經文註釋如下:問曰:如餘處菩薩自利益,亦利益眾生,此中何以但説利益眾生,

Photo by x

不説自利?自利、利人有何咎?答曰:菩薩行善道,為一切眾生,此是實義;餘處説自利,亦利益眾生,是為凡夫人作是説,然後能行善道。入道人有下、中、上。下者、但為自度故行善法,中者、自為亦為他,上者、但為他人故行善法。

Photo by frank mckenna

若能自捨己樂,純粹利他的,才名上品人。這樣的上品人,破除我執,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純粹為眾生而行種種善法,即使還未能成就眾生,但其實菩薩本身已經離貪瞋等種種的執著,雖然不為自利著想,而實際上不但長養空慧,

也長養悲心,可以説自利已經具足了。所以,《大般涅槃經》卷38説:「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菩薩的真精神是忘己為人的,從來沒有為自己著想過,這種不求自利解脱,而著重於慈悲利他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雙贏的人生
我們可以用這一句話來詮釋菩薩道的學習,我們希望別人好,無形當中自己的能力與道德也提升了,這就是雙贏的人生。在幫助別人當中,貪、瞋、癡慢慢的薄弱,戒、定、慧慢慢的增長,累進功深,自然而然地在利他中完成自利。

Photo by foxtail_1

所以,我認為佛教是偏向自力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誠如印順導師在《法海探珍》中説:「自依止,法依止,不餘依止」,是佛法的精髓。中期佛教也還是「自力不由他」。諸佛護持,天龍擁護,也是「盡其在我」,達到一定階段

,才有外緣來助成。説明白一點,自己有法,它才來護,並不是請託幫忙。如《長阿含經》卷2,〈遊行經〉中説到,釋尊即將入滅,阿難請問佛:「佛涅槃後,我們當如何行道?」釋尊答:「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

走出去,走出這菩薩道的第一步,這就是自力。關心我們周遭的人,能幫助別人就盡量去幫助別人,這就是在行菩薩道。不要管路途有多辛苦,時間有多長,真的修持達到一定階段,自然有外緣來助成,並不是完全靠外力的加持。

Photo by likexin17

最後,我們要討論,修學菩薩道,到底要多久?
《大智度論》卷28云:
有辟支佛,第一疾者四世行,久者乃至百劫行。如聲聞疾者三世,久者六十劫。
《大智度論》卷4云:
佛言無量阿僧祇劫作功德,欲

Photo by illuminaut

度眾生,何以故言於三阿僧祇劫?三阿僧祇劫有量有限。
從以上兩段論文,可以明顯的看出來,龍樹菩薩認為有量有限的時間與發心,都是不圓滿的,真的想修學菩薩道的行者,應當發長遠心,在無量無數無邊世中度眾生,以眾生為首,把自己放在

Photo by Peter

其次。這真的是「任重道遠」啊!這種菩提心才是《大品般若經》中所説的菩薩摩訶薩大心不可壞如金剛。誠如印順導師在《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中云:人心是矛盾的,説容易成佛,會覺得佛菩薩的不夠偉大;如説久劫修成呢,又覺得太難,不敢發心修學,所以經中要説

Photo by Jorden Esser

些隨機的方便。其實菩薩真正發大心的,是不會計較這些的,只知道理想要崇高,行踐要從平實處做起。「隨份隨力」,盡力而行。修行漸深漸廣,那就在「因果必然」的深信中,只知耕耘,不問收獲,功到自然成就的。如悲願深而

得無生忍,那就體悟不落時空數量的涅槃甚深,還説什麼久成、速成呢?
最後,祝福各位學友們,不論您是否有宗教信仰,是否是佛教徒,那都不是重點,重要的是善待別人,去幫助需要的人,那您就是名符其實的菩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