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CHERS
GALLERY
PRICING
SIGN IN
TRY ZURU
GET STARTED
Loop
Audio
Interval:
5s
10s
15s
20s
60s
Play
1 of 23
Slide Notes
Download
Go Live
New! Free Haiku Deck for PowerPoint Add-In
何去何從?
Share
Copy
Download
0
0
No Description
View Outline
MORE DECKS TO EXPLORE
7 Strategies to Write a Speech with Ease
84595 views
10 ways
45160 views
TXLA Wrap-up 2015
9448 views
What is Creativity
67823 views
What is Media Literacy Today?
25801 views
WHY WORK WITH ME?
20235 views
PRESENTATION OUTLINE
1.
何去何從?
Photo by
Bilal Kamoon
2.
未知生,焉知死?死是必然的,早晚而已。死後的歸宿,依經上説,就是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説:「有海無邊際,世間多憂苦,流轉起還沒,何處是依怙?」
Photo by
Billy Huynh
3.
不管有沒有宗教信仰,死之前的生,如何好好的活,這是一個大問題。所以,許多宗教認為,人的未來歸宿是取決於這輩子的所做所為。如何好好的活,是我們探討的主要問題。
Photo by
Ryan Hutton
4.
如何活的好,活的有意義呢?簡單的説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且要內化成習慣,這就是戒,梵語音譯為「尸羅」。不斷地行善,成為善的習性,稱為「尸羅」。
Photo by
Guillaume Galtier
5.
《大智度論》卷13釋「尸羅」云:尸羅(秦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羅,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羅。尸羅是善的習性,故説「好行善道」;防護自心,不起惡念名「不放逸」。
Photo by
Jeremy Thomas
6.
自己活的好,就沒事了嗎?在這人與人關係密切的現代社會,這幾乎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孔子説:「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Photo by
Diego PH
7.
上面的經典名句,出自《論語·雍也》,是孔子回應學生子貢如何實行「仁」德的話。全句的意思是:自己想做好立身處世的修養,也想幫助別人能做好立身處世的修養。想自己能夠通達事理、達成目標,也想讓別人能夠通達事理、達成目標。
Photo by
Ferdinand Stöhr
8.
這種將心比心,不僅自己好,也要別人一起好的心態,在重視「仁」德的中國儒家與印度佛教,強調「慈悲」的大乘思想,如出一轍。真的可以説是英雄所見略同。
Photo by
Daniel Páscoa
9.
經上説:「菩薩但從大悲生,不從餘善生。」明顯的表現出佛教慈悲為懷的濟世精神。所以,自己好,更要一切眾生都好,這樣子自然就會持戒了,也才是真正的行善。
Photo by
Rodion Kutsaiev
10.
大乘佛教的菩薩道對於自利與利他的看法如何?
在《大品般若經》卷26,〈平等品第86〉云:是菩薩摩訶薩為是眾生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從初發意已來,所有布施,為一切眾生故。乃至有所修習智慧,皆為一切眾生,
Photo by
Taylor Van Riper
11.
不為己身。菩薩摩訶薩不為餘事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為一切眾生故。
《大智度論》卷95 對上面所引經文註釋如下:問曰:如餘處菩薩自利益,亦利益眾生,此中何以但説利益眾生,
Photo by
x
12.
不説自利?自利、利人有何咎?答曰:菩薩行善道,為一切眾生,此是實義;餘處説自利,亦利益眾生,是為凡夫人作是説,然後能行善道。入道人有下、中、上。下者、但為自度故行善法,中者、自為亦為他,上者、但為他人故行善法。
Photo by
frank mckenna
13.
若能自捨己樂,純粹利他的,才名上品人。這樣的上品人,破除我執,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純粹為眾生而行種種善法,即使還未能成就眾生,但其實菩薩本身已經離貪瞋等種種的執著,雖然不為自利著想,而實際上不但長養空慧,
Photo by
Rodion Kutsaiev
14.
也長養悲心,可以説自利已經具足了。所以,《大般涅槃經》卷38説:「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菩薩的真精神是忘己為人的,從來沒有為自己著想過,這種不求自利解脱,而著重於慈悲利他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Photo by
Stirling Council
15.
雙贏的人生
我們可以用這一句話來詮釋菩薩道的學習,我們希望別人好,無形當中自己的能力與道德也提升了,這就是雙贏的人生。在幫助別人當中,貪、瞋、癡慢慢的薄弱,戒、定、慧慢慢的增長,累進功深,自然而然地在利他中完成自利。
Photo by
foxtail_1
16.
所以,我認為佛教是偏向自力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誠如印順導師在《法海探珍》中説:「自依止,法依止,不餘依止」,是佛法的精髓。中期佛教也還是「自力不由他」。諸佛護持,天龍擁護,也是「盡其在我」,達到一定階段
Photo by
Kristopher Roller
17.
,才有外緣來助成。説明白一點,自己有法,它才來護,並不是請託幫忙。如《長阿含經》卷2,〈遊行經〉中説到,釋尊即將入滅,阿難請問佛:「佛涅槃後,我們當如何行道?」釋尊答:「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
Photo by
rafael-castillo
18.
走出去,走出這菩薩道的第一步,這就是自力。關心我們周遭的人,能幫助別人就盡量去幫助別人,這就是在行菩薩道。不要管路途有多辛苦,時間有多長,真的修持達到一定階段,自然有外緣來助成,並不是完全靠外力的加持。
Photo by
likexin17
19.
最後,我們要討論,修學菩薩道,到底要多久?
《大智度論》卷28云:
有辟支佛,第一疾者四世行,久者乃至百劫行。如聲聞疾者三世,久者六十劫。
《大智度論》卷4云:
佛言無量阿僧祇劫作功德,欲
Photo by
illuminaut
20.
度眾生,何以故言於三阿僧祇劫?三阿僧祇劫有量有限。
從以上兩段論文,可以明顯的看出來,龍樹菩薩認為有量有限的時間與發心,都是不圓滿的,真的想修學菩薩道的行者,應當發長遠心,在無量無數無邊世中度眾生,以眾生為首,把自己放在
Photo by
Peter
21.
其次。這真的是「任重道遠」啊!這種菩提心才是《大品般若經》中所説的菩薩摩訶薩大心不可壞如金剛。誠如印順導師在《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中云:人心是矛盾的,説容易成佛,會覺得佛菩薩的不夠偉大;如説久劫修成呢,又覺得太難,不敢發心修學,所以經中要説
Photo by
Jorden Esser
22.
些隨機的方便。其實菩薩真正發大心的,是不會計較這些的,只知道理想要崇高,行踐要從平實處做起。「隨份隨力」,盡力而行。修行漸深漸廣,那就在「因果必然」的深信中,只知耕耘,不問收獲,功到自然成就的。如悲願深而
Photo by
liberalmind1012
23.
得無生忍,那就體悟不落時空數量的涅槃甚深,還説什麼久成、速成呢?
最後,祝福各位學友們,不論您是否有宗教信仰,是否是佛教徒,那都不是重點,重要的是善待別人,去幫助需要的人,那您就是名符其實的菩薩了。
Photo by
Kristopher Roller
Jamie Huang
MORE DECKS BY THIS AUTHOR
2023 美西佛法度假
1 views
2022 美西夏季佛法度假
4 views
臨終最切要之事
7 views
念佛法門如何憶念、隨喜、迴向?
5 views
如何才能往生極樂世界?
18 views
×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