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CHERS
GALLERY
PRICING
SIGN IN
TRY ZURU
GET STARTED
Loop
Audio
Interval:
5s
10s
15s
20s
60s
Play
1 of 29
Slide Notes
Download
Go Live
New! Free Haiku Deck for PowerPoint Add-In
大乘淨土法門 1. 何謂大乘、何謂淨土
Share
Copy
Download
0
93
No Description
View Outline
MORE DECKS TO EXPLORE
7 Strategies to Write a Speech with Ease
84673 views
10 ways
45199 views
TXLA Wrap-up 2015
9451 views
What is Creativity
67872 views
What is Media Literacy Today?
25815 views
WHY WORK WITH ME?
20275 views
PRESENTATION OUTLINE
1.
大乘淨土法門 1.
何謂大乘?
為何要修學大乘?
修學大乘的三大類菩薩
淨土在佛法中的意義
成就眾生與莊嚴淨土
淨土的類別
Photo by
Jay Castor
2.
大乘的乘,是車乘,可以載運人物由這裡到那裡;佛法可以運眾生從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佛道彼岸,所以譬喻佛法為乘。佛法中最究竟的,就稱為大乘法。大體說來,凡是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自利利他,以證得佛果為究竟目的,這就是大乘法。
Photo by
BYUNG HO YOO
3.
成佛的法門,為什麼稱為「大乘」呢?既稱為大乘,從立名來說,不外乎『待小名大』。這就是說:與小乘比對起來,不同於小乘,所以名為大乘。這或者是超勝了小乘的,或者是廣大含容了小乘的。無論是『殊勝大』、『含容大』,總之是對小立名的。然大乘法的超勝,是超勝到無所對待的;大乘法的含容,是含容到無所不攝的。
Photo by
BYUNG HO YOO
4.
圓滿法界月, 眾生觀無厭,
映蔽於二乘, 小智螢火光。
菩薩清涼月, 遊於畢竟空,
垂光照三界, 心法無不現。
Photo by
marcp_dmoz
5.
依《法華經》說:如來出世的唯一大事因緣,就是使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就是使眾生悟入佛的大菩提。所以,以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成如來果的大乘法門,才是佛法的真實意義、如來教化的真正目的。
Photo by
Alfred Schrock
6.
恥有所不知,恥有所不能,恥有所不淨,廻入於大乘。
Photo by
Roel van Deursen
7.
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緣起大悲心,趣入於大乘。
Photo by
Stanley Zimny (Thank You for 42 Million views)
8.
發菩提心,主要是以佛菩提為理想而誓願希求。著重在佛德的崇高深妙而發心願求,當然是發菩提心的主要內容,但如缺少了另一要素——悲願,那不是不圓滿的,就是容易退墮的。經上說『菩薩但從大悲生』;所以發菩提心,也是『發心為利他,欲(求)正等菩提』。
Photo by
Yoshikazu TAKADA
9.
著重於悲願而發心,略有二類:一、「不忍聖教(就是佛法)」的「衰」微,著重於護法而發心。知道這唯有發菩提心,上求下化,才是復興佛教、利樂眾生的唯一辦法。這樣,就以不忍聖教的衰微為「緣」,而「起大悲心」,依大悲心而引發大菩提願。
Photo by
Mike Saechang
10.
二、「不忍眾生」的「苦」迫,著重於利生而發心。這樣,以不忍眾生的苦惱為因緣,起大悲心,依大悲心而引發上求下化的菩提心。這二類發心,是出於深刻的智慧及悲願而自發的,所以是堅強有力,容易成就。真能這樣的依悲願而發心,就能從凡夫地而「趣入」「大乘」道了。
Photo by
nlafferty
11.
我們這個時代,佛法是這樣的衰落,人生是這樣的苦惱,真正發菩提心的,應該是時候了!
Photo by
Veepee Agustin
12.
或以信願入,或智或悲入。
Photo by
HeatherW
13.
趣入佛道的圓滿菩提心,應有信願、慈悲、智慧——三德。但初學的發心趣入,由於根性的不同,對此應修的三德,不免會有所偏重。如偏重而不是偏廢,那是不礙進入大乘道的,所以龍樹釋《般若經》說『菩薩以種種門入佛道:或從悲門,或從智慧、精進門入佛道』。
Photo by
Shinichiro Hamazaki
14.
如統攝初學的趣入佛道不同,不外乎「或以信願入」,「或」以「智」慧入,「或」以「悲」心「入」的三大類。其中重智慧而從智慧門入的,如說『是菩薩但分別諸經,誦讀、憶念、思惟分別諸法,以求佛道。以是智慧光明自利益,亦能利益眾生』。這是智增上菩薩,近於聲聞的法行人,著重於聞思修慧的自修化他。
Photo by
spiderman (Frank)
15.
重悲而從悲門入的,如說『菩薩有二種:一者,有慈悲心,多為眾生』;也就是上面引述的『從悲門入』的菩薩。著重慈悲,這是不共二乘的根機,也可說是大乘特有的菩薩風格,名為悲增上菩薩。重信願而從信願門入的,也可有種種;信願修學淨土易行道的,是其中的一類。如說『二者,多集諸佛功德。樂多集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這是信增上菩薩,如聲聞的信行人一樣。
Photo by
tanakawho
16.
在初學時,有此三類的不同;因為習以成性,所以直到地上,雖一定是三德齊修,但也還流露不同風格的,如觀音悲、文殊智、普賢願等。如約根性來分別,貪行人是悲增上的,瞋行人是智增上的,癡行人是信願增上的。
Photo by
treegrow
17.
淨土在佛法中的意義
Photo by
AZ rookie
18.
太虛大師說:「律為三乘共基,淨為三乘共庇。」戒律是三乘共同的基礎,不論在家出家的學者,都離不開戒律。淨土為大小乘人所共仰共趨的理想界,如天台、賢首、唯識、三論以及禪宗,都可以修淨土行,弘揚淨土。
Photo by
Sistak
19.
先說淨土的意義。土,梵語 kṣetra,或略譯為剎。剎土,即世界或地方。淨土,即清淨的地方。淨,是無染污、無垢穢的,有消極與積極二義。佛法說淨,每是對治雜染的,如無垢、無漏、空,都重於否定。然沒有染污,即應有清淨的:如沒有煩惱而有智慧;沒有瞋恚而有慈悲;沒有雜染過失而有清淨功德。這樣,淨的內容,是含有積極性的。所以淨是一塵不染的無染污,也就是功德莊嚴。
Photo by
scrappy annie
20.
淨土,即清淨的地方,或莊嚴淨妙的世界。佛法實可總結它的精義為「淨」,淨是佛法的核心。淨有二方面:一、眾生的清淨;二、世界的清淨。《阿含經》中說「心清淨故,眾生清淨」;大乘更說「心淨則土淨」。所以印順導師曾說:「心淨眾生淨,心淨國土淨,佛門無量義,一以淨為本。」聲聞乘所重的,是眾生的身心清淨,重在離煩惱,而顯發自心的無漏清淨。大乘,不但求眾生清淨,還要剎土清淨。
Photo by
UGArdener
21.
從自身清淨,而更求剎土的清淨(這就含攝了利益眾生的成熟眾生),才顯出大乘佛法的特色。所以,學大乘法,要從兩方面學,即修福德與智慧。約偏勝說,福德能感成世界清淨,智慧能做到身心清淨。離福而修慧,離慧而修福,是不像大乘根器的。有不修福的阿羅漢,不會有不修福德的佛菩薩。
Photo by
Cosmic Timetraveler
22.
成就眾生與莊嚴淨土
Photo by
Behzad Ghaffarian
23.
大乘學者,從這二方面去修學,如得了無生法忍,菩薩所要做的利他工作,也就是:一、「成就眾生」;二、「莊嚴淨土」。使有五乘善根的眾生,都能成就善法,或得清淨解脫;並使所依的世間,也轉化為清淨。這是菩薩為他的二大任務。修福修慧,也是依此淨化眾生與世界為目的的。了解此,就知淨土思想與大乘佛教,實有不可分離的關係。淨土的信仰,不可誹撥;離淨土就無大乘,淨土是契合乎大乘思想的。
Photo by
Tim Green aka atoach
24.
淨土的類別
Photo by
Trey Ratcliff
25.
「淨土為三乘共趨」,是各式各樣的,大乘只是特別發揚而已。淨土在佛法中,是貫徹一般的。所以可分三類,即五乘共的、三乘共的、大乘不共的。
一、五乘共土:這不僅是佛法的,一般世間人,都可有此淨土思想。在印度,如四洲中的北俱盧洲,梵語鬱怛羅俱盧,是無上福樂的意義,即頂有福報頂快樂的地方。印度人,都承認有此世界。在中國,儒道所傳的思想中,也有同一意境的說明。
Photo by
Trey Ratcliff
26.
二、三乘共土:這是佛法大小乘所共說的,最顯著的,即兜率淨土。佛在人間成佛以前,最後身菩薩,在兜率天,從此而降誕人間的。釋迦佛是如此,將來彌勒佛也是如此。兜率內院,為最後身菩薩所依止的地方,經常為天眾及聖者們說法。天宮——天國,本來就是極莊嚴的;有最後身菩薩說法,比一般的天國就更好了,這是一切聲聞學者所共說的。從聲聞佛教編集的教典看,彌勒當來下生,實現人間淨土,為佛徒仰望的目標。
Photo by
Onasill ~ Bill Badzo
27.
三、大乘不共土:大乘不共的淨土,多得不可數量。古典而最有名的,是東方阿閦佛淨土、西方阿彌陀佛淨土;然其後,為中國佛弟子所重視的,與西方阿彌陀佛土相對,有東方藥師如來淨土,這都是他方的。後來,密宗傳說,此世界將出現香跋拉淨土。這都是大乘佛教所不共的,不見於聲聞佛教的傳說。
Photo by
martinrstone
28.
修行的境界淺深來分:
凡聖共土(凡聖同居土)
大小共土(方便有餘土)
菩薩不共土(實報莊嚴土)
佛果所得的不共土(常寂光淨土)
Photo by
UGArdener
29.
這樣的類別,即說明淨土法門,為佛法——甚至可說為人類的共同的企求,不過大乘中特別隆盛。修學大乘佛法,不應當輕視世界的清淨要求。應該記著:只重身心清淨,所以小乘不能達到究竟;由於大乘能清淨身心、莊嚴世界,才能達到究竟圓滿的地步。
Photo by
Akuppa
Jamie Huang
×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