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f 29

Slide Notes

DownloadGo Live

大乘淨土法門 1. 何謂大乘、何謂淨土

No Description

PRESENTATION OUTLINE

大乘淨土法門 1.

  • 何謂大乘?
  • 為何要修學大乘?
  • 修學大乘的三大類菩薩
  • 淨土在佛法中的意義
  • 成就眾生與莊嚴淨土
  • 淨土的類別
Photo by Jay Castor

大乘的乘,是車乘,可以載運人物由這裡到那裡;佛法可以運眾生從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佛道彼岸,所以譬喻佛法為乘。佛法中最究竟的,就稱為大乘法。大體說來,凡是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自利利他,以證得佛果為究竟目的,這就是大乘法。

Photo by BYUNG HO YOO

成佛的法門,為什麼稱為「大乘」呢?既稱為大乘,從立名來說,不外乎『待小名大』。這就是說:與小乘比對起來,不同於小乘,所以名為大乘。這或者是超勝了小乘的,或者是廣大含容了小乘的。無論是『殊勝大』、『含容大』,總之是對小立名的。然大乘法的超勝,是超勝到無所對待的;大乘法的含容,是含容到無所不攝的。

Photo by BYUNG HO YOO

圓滿法界月, 眾生觀無厭,
映蔽於二乘, 小智螢火光。
菩薩清涼月, 遊於畢竟空,
垂光照三界, 心法無不現。

Photo by marcp_dmoz

依《法華經》說:如來出世的唯一大事因緣,就是使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就是使眾生悟入佛的大菩提。所以,以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成如來果的大乘法門,才是佛法的真實意義、如來教化的真正目的。

恥有所不知,恥有所不能,恥有所不淨,廻入於大乘。

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緣起大悲心,趣入於大乘。

發菩提心,主要是以佛菩提為理想而誓願希求。著重在佛德的崇高深妙而發心願求,當然是發菩提心的主要內容,但如缺少了另一要素——悲願,那不是不圓滿的,就是容易退墮的。經上說『菩薩但從大悲生』;所以發菩提心,也是『發心為利他,欲(求)正等菩提』。

著重於悲願而發心,略有二類:一、「不忍聖教(就是佛法)」的「衰」微,著重於護法而發心。知道這唯有發菩提心,上求下化,才是復興佛教、利樂眾生的唯一辦法。這樣,就以不忍聖教的衰微為「緣」,而「起大悲心」,依大悲心而引發大菩提願。

Photo by Mike Saechang

二、「不忍眾生」的「苦」迫,著重於利生而發心。這樣,以不忍眾生的苦惱為因緣,起大悲心,依大悲心而引發上求下化的菩提心。這二類發心,是出於深刻的智慧及悲願而自發的,所以是堅強有力,容易成就。真能這樣的依悲願而發心,就能從凡夫地而「趣入」「大乘」道了。

Photo by nlafferty

我們這個時代,佛法是這樣的衰落,人生是這樣的苦惱,真正發菩提心的,應該是時候了!

或以信願入,或智或悲入。

Photo by HeatherW

趣入佛道的圓滿菩提心,應有信願、慈悲、智慧——三德。但初學的發心趣入,由於根性的不同,對此應修的三德,不免會有所偏重。如偏重而不是偏廢,那是不礙進入大乘道的,所以龍樹釋《般若經》說『菩薩以種種門入佛道:或從悲門,或從智慧、精進門入佛道』。

如統攝初學的趣入佛道不同,不外乎「或以信願入」,「或」以「智」慧入,「或」以「悲」心「入」的三大類。其中重智慧而從智慧門入的,如說『是菩薩但分別諸經,誦讀、憶念、思惟分別諸法,以求佛道。以是智慧光明自利益,亦能利益眾生』。這是智增上菩薩,近於聲聞的法行人,著重於聞思修慧的自修化他。

重悲而從悲門入的,如說『菩薩有二種:一者,有慈悲心,多為眾生』;也就是上面引述的『從悲門入』的菩薩。著重慈悲,這是不共二乘的根機,也可說是大乘特有的菩薩風格,名為悲增上菩薩。重信願而從信願門入的,也可有種種;信願修學淨土易行道的,是其中的一類。如說『二者,多集諸佛功德。樂多集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這是信增上菩薩,如聲聞的信行人一樣。

Photo by tanakawho

在初學時,有此三類的不同;因為習以成性,所以直到地上,雖一定是三德齊修,但也還流露不同風格的,如觀音悲、文殊智、普賢願等。如約根性來分別,貪行人是悲增上的,瞋行人是智增上的,癡行人是信願增上的。

Photo by treegrow

淨土在佛法中的意義

Photo by AZ rookie

太虛大師說:「律為三乘共基,淨為三乘共庇。」戒律是三乘共同的基礎,不論在家出家的學者,都離不開戒律。淨土為大小乘人所共仰共趨的理想界,如天台、賢首、唯識、三論以及禪宗,都可以修淨土行,弘揚淨土。

Photo by Sistak

先說淨土的意義。土,梵語 kṣetra,或略譯為剎。剎土,即世界或地方。淨土,即清淨的地方。淨,是無染污、無垢穢的,有消極與積極二義。佛法說淨,每是對治雜染的,如無垢、無漏、空,都重於否定。然沒有染污,即應有清淨的:如沒有煩惱而有智慧;沒有瞋恚而有慈悲;沒有雜染過失而有清淨功德。這樣,淨的內容,是含有積極性的。所以淨是一塵不染的無染污,也就是功德莊嚴。

Photo by scrappy annie

淨土,即清淨的地方,或莊嚴淨妙的世界。佛法實可總結它的精義為「淨」,淨是佛法的核心。淨有二方面:一、眾生的清淨;二、世界的清淨。《阿含經》中說「心清淨故,眾生清淨」;大乘更說「心淨則土淨」。所以印順導師曾說:「心淨眾生淨,心淨國土淨,佛門無量義,一以淨為本。」聲聞乘所重的,是眾生的身心清淨,重在離煩惱,而顯發自心的無漏清淨。大乘,不但求眾生清淨,還要剎土清淨。

Photo by UGArdener

從自身清淨,而更求剎土的清淨(這就含攝了利益眾生的成熟眾生),才顯出大乘佛法的特色。所以,學大乘法,要從兩方面學,即修福德與智慧。約偏勝說,福德能感成世界清淨,智慧能做到身心清淨。離福而修慧,離慧而修福,是不像大乘根器的。有不修福的阿羅漢,不會有不修福德的佛菩薩。

成就眾生與莊嚴淨土

大乘學者,從這二方面去修學,如得了無生法忍,菩薩所要做的利他工作,也就是:一、「成就眾生」;二、「莊嚴淨土」。使有五乘善根的眾生,都能成就善法,或得清淨解脫;並使所依的世間,也轉化為清淨。這是菩薩為他的二大任務。修福修慧,也是依此淨化眾生與世界為目的的。了解此,就知淨土思想與大乘佛教,實有不可分離的關係。淨土的信仰,不可誹撥;離淨土就無大乘,淨土是契合乎大乘思想的。

淨土的類別

Photo by Trey Ratcliff

「淨土為三乘共趨」,是各式各樣的,大乘只是特別發揚而已。淨土在佛法中,是貫徹一般的。所以可分三類,即五乘共的、三乘共的、大乘不共的。

一、五乘共土:這不僅是佛法的,一般世間人,都可有此淨土思想。在印度,如四洲中的北俱盧洲,梵語鬱怛羅俱盧,是無上福樂的意義,即頂有福報頂快樂的地方。印度人,都承認有此世界。在中國,儒道所傳的思想中,也有同一意境的說明。

Photo by Trey Ratcliff

二、三乘共土:這是佛法大小乘所共說的,最顯著的,即兜率淨土。佛在人間成佛以前,最後身菩薩,在兜率天,從此而降誕人間的。釋迦佛是如此,將來彌勒佛也是如此。兜率內院,為最後身菩薩所依止的地方,經常為天眾及聖者們說法。天宮——天國,本來就是極莊嚴的;有最後身菩薩說法,比一般的天國就更好了,這是一切聲聞學者所共說的。從聲聞佛教編集的教典看,彌勒當來下生,實現人間淨土,為佛徒仰望的目標。

三、大乘不共土:大乘不共的淨土,多得不可數量。古典而最有名的,是東方阿閦佛淨土、西方阿彌陀佛淨土;然其後,為中國佛弟子所重視的,與西方阿彌陀佛土相對,有東方藥師如來淨土,這都是他方的。後來,密宗傳說,此世界將出現香跋拉淨土。這都是大乘佛教所不共的,不見於聲聞佛教的傳說。

Photo by martinrstone

修行的境界淺深來分:

  • 凡聖共土(凡聖同居土)
  • 大小共土(方便有餘土)
  • 菩薩不共土(實報莊嚴土)
  • 佛果所得的不共土(常寂光淨土)
Photo by UGArdener

這樣的類別,即說明淨土法門,為佛法——甚至可說為人類的共同的企求,不過大乘中特別隆盛。修學大乘佛法,不應當輕視世界的清淨要求。應該記著:只重身心清淨,所以小乘不能達到究竟;由於大乘能清淨身心、莊嚴世界,才能達到究竟圓滿的地步。

Photo by Akup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