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CHERS
GALLERY
PRICING
SIGN IN
TRY ZURU
GET STARTED
Loop
Audio
Interval:
5s
10s
15s
20s
60s
Play
1 of 59
Slide Notes
Download
Go Live
New! Free Haiku Deck for PowerPoint Add-In
大乘淨土法門 2. 廣大的易行道
Share
Copy
Download
0
47
No Description
View Outline
MORE DECKS TO EXPLORE
7 Strategies to Write a Speech with Ease
84791 views
10 ways
45308 views
TXLA Wrap-up 2015
9460 views
What is Creativity
67955 views
What is Media Literacy Today?
25836 views
WHY WORK WITH ME?
20308 views
PRESENTATION OUTLINE
1.
大乘淨土法門 2.
易行道的真義
念佛易行道
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
廣大的易行道
易行道支略說
Photo by
Onasill ~ Bill Badzo
2.
《十住毘婆沙論》卷5〈易行品〉
是故若諸佛所說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願為說之。⋯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Photo by
Trey Ratcliff
3.
《佛說阿彌陀經》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Photo by
saamiblog
4.
易行道的真義
Photo by
Deniz Altindas
5.
易行道的真正意義是:一、易行道不但是念一佛,而是念十方佛,及『阿彌陀等佛,及諸大菩薩,稱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轉』。二、易行道除稱佛菩薩名而外,『應憶念、禮拜,以偈稱讚』。三、易行道不單是稱名、禮拜而已,如論說:『求阿惟越致地者,非但憶念、稱名、禮敬而已,復應於諸佛所,懺悔、勸請、隨喜、迴向。』所以,易行道就是修七支及普賢的十大願王。四、易行道的攝護信心,或是以信願修念佛等行而往生淨土,到了淨土,漸次修學,決定不退轉於無上菩提,這如一般所說。或者是以易行道為方便,堅定信心,轉入難行道。
Photo by
martinrstone
6.
於中殊勝者,往生極樂土,彌陀佛力持,不退於菩提。
Photo by
UGArdener
7.
以信願而趣入佛道,是樂行的、他力的法門。如大乘經論所說,法門也是很多的,但其「中殊勝」的,為中國佛教界所特重的,不能不說是稱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淨「土」了。
Photo by
Trey Ratcliff
8.
在大乘經中,雖廣說十方淨土,稱揚種種易行道,而確是多稱揚讚歎彌陀淨土的。阿彌陀佛所表顯的特色,是因中立二十四大願(或作四十八願),以無邊的悲智功德,現起極樂世界。肯定的宣說:不論什麼人,只要信賴彌陀願力,願生極樂世界,稱念阿彌陀佛,不問一日、二日以及十念,做到了專誠虔敬、一心不亂,就能為「彌陀」的「佛力」所加「持」,死後往生極樂世界。
Photo by
Paul Streltsov
9.
在極樂世界中,物資非常豐富,所以沒有所求不得苦;與諸上善人在一處,精勤佛道,所以沒有怨憎聚會、恩愛別離的苦惱;蓮花化生,在這生中一定會悟得無生法忍,所以沒有老病死苦。往生極樂淨土的上品上生,當下就華開見佛,悟無生忍。其餘中品、下品根機,雖還沒有了生死,而可說生死已了,也就是必了無疑;雖還沒有得不退轉,但可說已得不退。總之,在極樂淨土修學的,不論時間多長,一定要了生死,「不退於」無上「菩提」的。
Photo by
Harli Marten
10.
稱念阿彌陀佛,應該禮拜、讚歎、懺悔、勸請、隨喜、迴向。依《往生淨土論》的五門漸次成就來說,應從禮拜、讚歎,而進入止、觀、迴向,也就是漸成智慧、慈悲、方便。這所以能速得不退轉於無上菩提,與龍樹的論義一樣,『求阿惟越致地者,非但憶念、稱名、禮敬而已』。
Photo by
Carlita Benazito
11.
不捨現法樂,而向於菩提,藥師大悲願,東方現淨土。
Photo by
Cosmic Timetraveler
12.
在易行道的淨土中,釋迦佛宣說彌陀佛的極樂淨土以後,又說東方藥師佛的淨琉璃淨土,這是適應另一類根性的。彌陀佛的極樂淨土法門,是厭棄現實人間的。韋提希夫人,深感世事的痛苦,不願再生此世界,所以佛為說極樂淨土。弘揚彌陀淨土法門的大德,也說『不厭娑婆,不生極樂』。由於厭此人間,所以專重死後往生的。但有些適於易行道的根性,對於現實人間——如身體健康、家庭和樂、社會繁榮、國家富強、天下澄平,並沒有厭棄的心情。為了攝護這一類「不捨現法樂」的初心學人,使他也能「向於菩提」,所以釋迦佛又開示藥師佛的淨土了。
Photo by
Behzad Ghaffarian
13.
藥師淨土在東方,象徵生長;彌陀淨土在西方,象徵歸藏。中國佛教界,為了超薦死亡,就稱念彌陀佛;為了消災延壽,就稱念藥師佛,充分顯出了後世樂與現法樂的差別。經上說「藥師」琉璃光王佛,在因地中以「大悲願」發十二大願,目的在:開發知識,促進事業;救治身體殘廢、貧病無依;大家獲得豐富的衣食康樂;不信邪外;不犯法受刑;男女平等;一切眾生成佛。以這樣的願行,在「東方」世界,「現」起與極樂世界一樣清淨、一樣莊嚴的淨琉璃「淨土」。以此淨土法門,攝護信心,使眾生能得人天增上益、往生淨土益,終於成就無上菩提。
Photo by
scrappy annie
14.
念佛易行道
Photo by
Joshua Earle
15.
經上說:「無量無邊眾生發菩提心,難得若一若二住不退轉。」所以說:「魚子菴羅華,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這不是權教,是事實。出世,是大丈夫事,而菩薩是大丈夫中的大丈夫!如有一位發心得成就不退,對於眾生的利益,實在是不可度量,如一顆摩尼寶珠的價值,勝過了閻浮提的一切寶物一樣。
Photo by
Claudio.Ar
16.
但發大乘心,何故求生極樂?因穢土因緣不具足,學佛不易,雖發菩提心,而障礙特多。生老病死,毫無把握,故須往生極樂。「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決不致退失大心。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說:如來有勝方便,勿令退轉(退失菩提心),即此之謂。可見往生之究竟意趣,乃在不失菩提心。故眾生無高下,悉可生之,惟不發菩提心者不預焉。
Photo by
ian dooley
17.
《十住毘婆沙論》卷五
〈易行品第九〉
若菩薩欲於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念是十方諸佛,稱其名號。⋯阿彌陀等佛,及諸大菩薩,稱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轉。⋯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一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Photo by
Claudio.Ar
18.
明朝蕅益大師說:「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Photo by
ms4jah
19.
大乘以成佛為標的,所以念佛為大乘要門。如易行道的稱名念佛,若得一心不亂,也就是念佛三昧。不過念佛法門的重點,是念佛的身相與功德,舊稱觀相與觀想念佛。如依此而念佛由心起,念佛如實相,那就是實相念佛,趣入出世的勝義禪觀了。淺一些,念佛有懺業障、集善根的功能;深一些,就緣相成定,更進而趣入證悟。念佛法門,是由淺入深,貫徹一切。
Photo by
Flash Alexander
20.
菩薩摩訶薩從初已來,以一切種智相應心,信解諸法無所有性,修六念,所謂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念佛?菩薩摩訶薩念佛,不以色念,不以受想行識念。何以故?是色自性無,受想行識自性無。若法自性無,是為無所有。何以故?無憶故,是為念佛。
Photo by
Sprengben
21.
普通的念佛有二種:一是定時念佛,如我們早晚功課的念佛,有一定的時間。二是平時念佛,這是在行住坐臥的日常生活中念佛。定時念佛,因為時間太短,不容易達到一心不亂的目的;平時念佛,又都是散心念佛,不容易專精,更不易一心不亂。因此除了這二種念佛之外,再來結七念佛。結七念佛是一種加行,在這七天之內,擺脫一切的世俗雜務,與其他法門的修持,專心一意的念佛,這樣才容易實現一心不亂。
Photo by
yoshie yokouchi
22.
平時念佛,猶如小火燒水,因為火力太小,不容易煮滾一鍋水。定時念佛,猶如斷斷續續的燒開水;火力雖強,但為時短暫,時斷時續,也不能煮滾。現在的結七念佛,猶如一方面加強火力,一方面繼續不斷,在這樣的情形下,很容易把水煮滾了。念佛所要達到的一心不亂,在這加行的結七念佛中,是最易成就的。
Photo by
Thor Alvis
23.
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
Photo by
Robert Lukeman
24.
佛是覺者,凡圓滿自覺、覺他功德,斷盡一切煩惱習氣的,皆名為佛。阿彌陀佛是諸佛之一,但因他表徵非常的勝德,所以在諸佛淨土中,特別在中國,阿彌陀佛有著廣大的崇高的尊敬。古德說:「諸經所讚,盡在彌陀。」我們打開藏經來看,的確大乘經中,多數是讚揚阿彌陀佛及其淨土的。要明白這裡面的所以然,可從「阿彌陀」的名義去理解。
Photo by
Kara Eads
25.
阿彌陀,平常都說是無量光或無量壽。其實,無量光是阿彌陀婆耶,無量壽是阿彌陀庾斯,這都是阿彌陀而又另加字義的。阿彌陀的根本義,譯為中國話,是無量,故阿彌陀佛即是無量佛。無量是究竟,圓滿、不可限量。如有限量就不能包含一切,無量才含攝得一切的功德。不但佛的光、壽無量,佛的智慧、願力、神通,什麼都是無量的。
Photo by
Luigi_Alesi
26.
上就名稱方面講,再從阿彌陀佛所表的特殊功德說。在一切佛中,阿彌陀佛表顯的特殊功德,就是慈悲救濟。阿彌陀佛著重在解脫生死,導入佛智。一般世間的眾生,生死流轉,無有著落處。在苦難的濁土中,又不容易成辦解脫生死、成佛度生的大業,所以以悲願莊嚴淨土,攝受眾生,作為修行了生死、自度度他的階梯。因為一生淨土,便得不退轉,直線向上。阿彌陀佛的特德,是這樣的慈悲救濟;一切佛的慈悲功德,由阿彌陀佛的功德表彰出來。
Photo by
Trey Ratcliff
27.
阿彌陀佛表彰了佛果的慈悲救濟的特德。普賢、文殊、觀音等,表彰了菩薩的大行、大智、大悲的特德。以慈悲救濟的佛教說,佛中以阿彌陀佛為代表,菩薩中以觀音菩薩為代表,俗語說「家家彌陀,戶戶觀音」,這並不是無因的。彌陀、觀音的慈悲救世,接近眾生,深入人心,所以才會家喻戶曉。
Photo by
wili_hybrid
28.
佛教說世界無量數,這在過去是難以使人信受的,而現在卻不成問題。天文學家,承認除了這個地球之外,像地球那樣的還有無數的世界。既承認世界不是一個,而是極多極多,那麼進一步說:在無數的世界中,一定有比我們更好的世界,也有比我們更壞的世界,世界決非完全一模一樣。我們這個世界,並不是最理想的;更好的、更理想的世界,就是淨土。佛法說淨土不只一個,極樂世界,就是無數淨土中的一個。
Photo by
Aleksandr Eremin
29.
極樂世界,雖你我都沒有見到,都沒有去過,然據理而論,這是完全可能的。是可能的,是佛說的,為什麼不信?說到淨土的狀態,應該知道,這是適應眾生根機,在眾生可能想像的範圍中,加以敘述的。佛的淨土也如此,也是經過主觀而表達出來的。佛出印度,佛說的淨土,也是適應當時印度人的可能信解而敘述的,真正的淨土,依我看,比經上說的,實在還應該要美滿莊嚴得多!
Photo by
Ian Sane
30.
淨土的情況,可分三點來說:一、自然界的豐美:根據《阿彌陀經》及《觀無量壽佛經》的說明,極樂淨土自然界是非常的莊嚴。土地平坦,沒有崎嶇山陵;沒有晝夜,長在光明中;寶樹成行;金沙布地。物質生活的享受,極為豐富。生活所需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以自由取給,不像我們娑婆世界的貧苦窮乏、不平等。
Photo by
Jakob Owens
31.
二、人事界的勝樂:我們這個穢惡的世界,人與人之間,充滿了鬥爭、嫉妒、瞋恨,造成無邊的苦痛。極樂世界,與此處適得其反,人與人間,平等和樂。走獸根本沒有,飛禽都是變化所生。凡是生到極樂世界的都是功德殊勝的諸上善人,一生補處的菩薩就不少。菩薩與聲聞聖者,無量無數;再次的,也是一心一意修學清淨佛道的善人。在良師益友的策勵下,都能不斷的向上。所以不但和樂,而且非常殊勝。
Photo by
Dimitrie Stanescu
32.
三、身心的清淨:生極樂世界的,都是蓮花化生。由於自己的願力、佛菩薩的悲願,不須父母為緣,化生於蓮華中。佛經所說的佛菩薩,每處蓮華座。蓮花為出於淤泥而清淨的,離了一切煩惱,得到身心清淨,成為聖者,所以以蓮花的出塵不染為喻。修念佛行而生淨土,所以也是化生於蓮花中的。極樂淨土中,身無老、病、死苦。淨土中不但沒有身體的老、病、死苦,連心中的煩惱——貪、瞋、癡苦也沒有。
Photo by
-Reji
33.
初生淨土的眾生,煩惱習氣當然未曾斷除;但由於環境的特勝,雖有煩惱,而緣缺不生。淨土的黃金如糞土,物質所需可以自由取給,還生什麼貪心?諸上善人,共聚一處,和樂融洽,那裡會起瞋心?正信正行,當然不會起邪見等癡心。起煩惱的因緣不具足,當然不會有煩惱,所以身心都非常清淨。
Photo by
W R
34.
由於自然界的豐美、眾生界的勝樂、身心界的清淨,所以名為極樂世界。這世界為阿彌陀佛無邊功德所莊嚴,為攝化眾生的方便而成立,發願求生淨土,就以此為目標。
Photo by
Ash from Modern Afflatus
35.
廣大的易行道
Photo by
Tj Holowaychuk
36.
廣大的易行道
念佛與淨土,本為佛法的通遍法門,不論什麼宗,什麼乘,都有此方便。不過最普遍的,要算念阿彌陀佛與往生極樂淨土;弘揚最力的,要算淨土宗了。
Photo by
Kay Gaensler
37.
這一法門,敘述得最完備的,沒有比得上〈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十願,實是十項願行),對於易行道的念佛,敘述得最為完備。念佛,是繫念於佛的法身、功德、相好、名號而攝心不亂。念佛,不但是口頭稱念,而包含了:一、禮拜佛;二、讚歎佛的一切功德(德依名立,所以口稱阿彌陀佛,即等於讚歎一切佛功德);三、於佛前廣修供養;四、於佛前真誠的懺悔;五、對於佛(因中菩薩等)的功德,生隨喜心。
Photo by
Boris Smokrovic
38.
六、請佛轉法輪;七、請佛久住世間,濟度眾生;八、隨佛修學;九、學佛那樣的隨順眾生;十、一切功德,與一切眾生共同迴向佛道。這一切,都是念佛;都是內心的觀想(勝解),不待外緣,所以最為易行。觀想於一切佛(即無量佛)前如此願行,即是常念遍念無量佛。以十方無量佛(即西方無量佛)為繫念境,所以修行成就,能普入法界,生極樂國。
Photo by
monkeyc.net
39.
這可見,念佛易行道,為菩薩道中徹始徹終的法門。法門循序漸深,只看根性如何。我所以依《智論》說:易行道與難行道,因初學者根性不同,可以有所偏重;而在完整的菩提道中,從來不曾矛盾,不可妄生取捨!不讀〈普賢行願品〉,不知念佛易行道的內含廣大。不讀《大乘起信論》,不知念佛法門的淺深層次(與龍樹的《智論》、《十住毘婆沙論》相合)。所以我要向現代的念佛易行道者,推薦這經論的廣大義!
Photo by
antonychammond(comp probs - way behind)
40.
易行道支略說
Photo by
Ales Krivec
41.
易行道支略說
「念佛」為主的易行道,是以信(śraddhā)為方便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名稱也就不一。易行道的內容,或多或少,到〈普賢行願品〉的十大願,雖多少超越了這一原則,但不失為集易行道的大成。以下,一一的略加解說:
Photo by
kazuend
42.
一、「禮敬諸佛」,二、「稱讚如來」:佛在世時,弟子們見了佛,一定是虔誠敬禮。在大乘法中,禮佛是禮十方佛,通於身語意三業,如〈普賢行願品〉說:「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這就是《十住毘婆沙論》的「稱名、憶念、禮拜」。稱名,是語業的禮敬,如說「南無佛」、「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憶念,是意業的禮敬。禮拜,是身業的禮敬,如合掌、稽首佛足、五體投地。傳說釋尊在因地,見燃燈佛(Dīpaṃkara)時,五體投地,可說是最敬的身禮。
Photo by
Saffu
43.
三業的禮敬,以內心的憶念為主,依內心敬念而表現於身業、語業。所以三業禮敬,主要是虔誠的「念佛」。稱佛名號,其實就是讚歎,如《佛一百八名讚》;世親(Vasubandhu)所造的《無量壽佛優波提舍》(一般稱為《往生淨土論》),立「五念門」,說:「云何讚歎?口業讚歎,稱彼如來名。」這樣,禮佛就是念佛;本來「稱名、憶念、禮拜」就可以了,為了適應佛教界的讚佛偈,〈普賢行願品〉別立「稱讚如來」一門。
Photo by
Aliona Gumeniuk
44.
三、「廣修供養」:這是對於佛的供養。佛在世時,衣、食、住、藥等,一切是信眾恭敬供養的。佛涅槃以後,佛舍利(遺體)建塔,漸漸莊嚴起來。對於佛塔,也就以「華、香、瓔珞、伎樂、幢、幡、燈油」;「花鬘、燈明、幢、幡、傘、蓋供養」。
Photo by
djwtwo
45.
一般重視的,是財物的供養;出家眾又怎樣供養呢?佛在世時,如阿難(Ānanda)為佛侍者,為佛服務,就是供養。最上的供養,是弟子依佛所說的,精進修行,得到究竟解脫的阿羅漢,能滿足佛為弟子說法的最大願望,就是對佛最上的供養。
Photo by
Zach Dischner
46.
重法的大乘經,也說到法供養,如《維摩詰所說經》說「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供養是經者,即為供養去來今佛」;「若聞如是等經,信解、受持、讀、誦,以方便力,為諸眾生分別、解說、顯示、分明,守護法故,是名法之供養」;「又於諸法如說修行,隨順十二因緣,離諸邪見,得無生忍,……是名最上法之供養」。
Photo by
Luke Michael
47.
四、「懺悔業障」:懺悔能達成佛弟子三業的清淨,在出家僧團中,是時常舉行的。人非大聖,不可能沒有過失,有過失就要知過能改,如有罪過而隱藏在內心,會影響內心,障礙聖道的進修,不得解脫。「大乘佛法」的懺悔,是在十方一切佛前,懺悔無始以來的一切罪業。〈普賢行願品〉所說,還只是懺悔業障,但有的卻擴大為懺悔三障——煩惱障、業障、報障等。在「大乘佛法」中,懺悔有了不尋常的意義,而懺悔的方法更多。
Photo by
Takashi H
48.
五、「隨喜功德」:隨喜(anumodana),是對於他人的所作所為,內心隨順歡喜,認可為行得好,合於自己的意思,所以「隨喜」是通於善惡的。簡略的說,佛法是淺深不等的離惡行善,這是要自己身體力行的,但不只是自己行就夠了。任何一種離惡行善的善行,可分四類:一、「自行」,自己去做;二、「勸他行」,還要勸別人去做;三、「隨喜行」,知道別人做了,起認可歡喜心;四、「讚歎行」,讚歎這一善行,讚揚行此善行的人,以激勵大眾。大家都向於離惡行善,才是佛教的理想。
Photo by
Monika Grabkowska
49.
《大智度論》說:「隨喜福德者,不勞身口業作諸功德,但以心方便,見他修福,隨而歡喜。」這不是說不需要身、語的實際善行,是說見他修福而心生隨喜,是有很大功德的。依《大智度論》說,隨喜功德之所以有大福德:一、確信福德因果,「得正見故,隨而歡喜」。二、「我應與一切眾生樂,而眾生能自行福德」,作福的一定能得安樂,那就與自己行善一樣。三、「眾生行善,與我相似,是我同伴,是故隨喜」。
Photo by
Paul Green
50.
眾生是自我中心的,雖明知行善是應該的,但從自我而起顛倒,每對他人的善行善事、福德慧德,會引起嫉妒、障礙或破壞,這是修菩薩行的大障。如能修隨喜行,時時隨喜一切功德,那一定能慈心普利,趣入菩提的大道。隨喜是「禮佛三品」之一,是在佛前修的,佛菩薩的功德,當然是隨喜的主要內容,但如來化導眾生,不棄人、天、聲聞、緣覺功德,所以一切功德,都是發菩提心者所隨喜的。
Photo by
Tyler Nix
51.
六、「請轉法輪」,七、「請佛住世」:在「三品法門」中,這二者是合為「勸請品」的。這二者,出於各部派的共同傳說。一、釋尊成佛以後,感到了佛法甚深,眾生不容易教化,曾有「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的意境。梵天(Brahmā)知道了,特來請佛說法,這才受請而大轉法輪。佛轉法輪,是世間出現了新的希望,如昏暗中的明燈一樣,那是多難得呀!
Photo by
Rohit Tandon
52.
二、佛曾三次對阿難說:「佛四神足已多修習行,專念不忘,在意所欲,如來可止一劫有餘,為世除冥,多所饒益,天人獲安。」阿難聽了,當時沒有說什麼,釋尊這才答應了魔(māra)的請求,三月後入涅槃。這表示了:雖然說佛涅槃後,「自依止,法依止」,如法修行,與佛在世一樣。實際上,佛涅槃後,雖然佛法在開展,教區在擴大,而佛法的真意義——究竟解脫的,卻大大的低落了。這所以有「正法」與「像法」(後來又有「末法」)的分別。
Photo by
Paul Shore
53.
「初期大乘」興起,「勸請」成為「禮佛三品」之一。晝夜六時對十方佛,初成佛道的,「請轉法輪」;佛要入涅槃的,「請佛住世」。這是願望佛法的出現世間,佛法永遠存在於世間,為苦難眾生作依怙,這是真誠的護法心。西元前後,印度的政局非常混亂;佛法在傳布中,不免要受到破壞、障礙。聖弟子面對當前的佛教,從內心激發護法的熱心;而將「請轉法輪」、「請佛住世」,作為禮佛要行,時時憶念,以激發佛弟子為法的熱忱!
Photo by
Jacek Dylag
54.
八、「常隨佛學」,九、「恒順眾生」:約意義說,這二者是菩薩道所應有的。在修學過程中,生生世世見佛聞法,是向上不退的最佳保證!到底應該怎樣修學?也只有學習諸佛那樣的(因中)修學,才能圓成佛道。「恒順眾生」,是於眾生「隨順而轉」:尊重眾生,救助眾生,利益眾生。《思益梵天所問經》說:「菩薩有四法善知方便」,在隨喜、懺悔、勸請外,「順眾生意」,也確是方便之一。
Photo by
Pineapple Supply Co.
55.
一〇、「普皆回向」:回向(pariṇāma),是迴轉趣向;迴向功德,是將所有功德,轉向於某一目的。〈普賢行願品〉的迴向,是「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迴向眾生及佛道」。依偈說,回向是將上來所說的「禮敬功德」、「讚歎功德」、「供養功德」、「懺悔功德」、「隨喜功德」、「勸請功德」——一切回向於眾生,與眾生同成佛道。
Photo by
Brigitte Tohm
56.
菩薩修易行道所得的功德,回向眾生,就是將自己的功德轉而布施給眾生,使眾生離苦得樂,發心修行成佛。菩薩的功德,真能施與眾生、使眾生受福樂嗎?這裡面含有重大問題,也就是「自力」與「他力」。一般神教都是重「他力」的,佛法說善惡因果、修因證果,一向是「自力」的;「大乘佛法」的「回向功德」,不違反佛法的特質嗎?
Photo by
foodiesathome.com
57.
《大智度論》卷六一(大正二五.四八七下——四八八上)說:「共一切眾生者,是福德不可得與一切眾生,而果報可與。菩薩既得福德果報,衣服、飲食等世間樂具,以利益眾生。菩薩以福德清淨,(所有)身口,人所信受;為眾生說法,令得十善,……末後成佛。……是果報可與一切眾生,以果中說因,故言福德與眾生共。若福德可以與人者,諸佛從初發心所集福德,盡可與人!」
Photo by
Brooke Lark
58.
經上說福德回向施與眾生,這是果中說因,是不了義說。菩薩的福德,是不能轉施與別人的。但菩薩發願化度眾生,所以依此福德善根,未來福慧具足,就能以財物、佛法施與眾生;使眾生得財物,能依法修行,成就佛道。如自己的福德而可以迴施眾生,那是違反「自力」原則的。佛菩薩的功德無量,如可以迴施眾生,那世間應該沒有苦惱眾生,都是佛菩薩那樣,也不用佛菩薩來化度了!
Photo by
Kobby Mendez
59.
大乘行者,對佛禮敬、供養,堅定了清淨的大乘信心;懺悔,使內心沒有疑悔,不礙修行;隨喜佛菩薩等的功德,養成樂人為善的無私心;勸請能激發護持佛法的熱忱;並以一切功德,為眾生而迴向佛道(不為一切眾生,就會趣入涅槃)。易行道是以佛為中心的進修,能成就這樣的菩薩心行,也就能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
Photo by
Velizar Ivanov
Jamie Huang
×
Error!